找到相关内容1706篇,用时2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论佛教的“四句推捡”

    显然是指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和意识之“” 。“”是“六根”对“尘”而起的,具体是:眼根对色尘起眼识,耳根对声尘起耳识,鼻根对香尘起鼻识,舌根对味尘起舌识,身根对触尘起身,意根对法尘起意识,图示如下:  六根: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 尘: 色 声 舌 味 触 法  :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  如果说“六根”是“一念心”的寓所,那么“”便是“一念心”的表征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052938337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佛教是不承认灵魂的,但是阿赖耶识可否说是变相的灵魂?

      赵朴初答:佛教内部对这个问题也有争论,甚至后来瑜伽系的学者也有删去第七、第八而只谈的。但主张阿赖耶缘起论的人认为阿赖耶不是一个常住不灭的东西,而是永远在迁流变化着的,这与一般灵魂的意义不同。好像远望中的瀑布,看上去以为是一片白布下垂那样,把极其急速而微细的迁流变化的阿赖耶识,认作是一个常住不变的"我"(或叫做灵魂)的存在,这是错觉。这个错觉,就是末那。唯识家的目的仍然是破除我执

    赵朴初

    |佛教常识问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7001310803.html
  • 范古农答:阿赖耶识内变根身,外变器界。根身有情为所变,尚觉易解。山河无情亦云为所变,不知其所以。请详为开示,并举俗事证明。

    也。其分内外者,乃前分别而生耳。... 问:阿赖耶识内变根身,外变器界。根身有情为所变,尚觉易解。山河无情亦云为所变,不知其所以。请详为开示,并举俗事证明。   范古农答:譬如梦境,情与无情,同为梦心之所显现。譬如电影,人物山河,...

    范古农

    |范古农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6583512719.html
  • 一尘不到处——说“尘”

    “香”,舌头所尝的为“味”,身体所接触的为“触”,意中所思想的为“法”。这样从六根对尘的摄授而产生的判别标准和意识,称为。佛法对人的构成,就是从生理学上的六根、物理学上的尘和心理学上的三方面来解析的。六根、尘、的形成,称为十八界,十八界的三大类,如影随形,相互为用,缺一不可。尘与识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,尘与六根要靠的辩别才有价值,六根与要有尘的反映才有功效。六根...

    泽道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65957700.html
  •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㈦

    是故空中无色。无受想行识。无眼耳鼻舌身意。无色声香味触法。无眼界。乃至无意识界。 是故空中无色相 受想行识亦亡蠲 六根六尘并 三心三止透三关 白牛大车辚辚转 黄脸小儿跳跳钻 ...了,无色声香味触法,尘也没有了。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,这是也都空了。心经就是谈空,谈般若真空。般若真空就是妙有,妙有非有也就是真空,所以说真空不碍妙有,妙有不碍真空,真空也就是妙有,妙有也就是真空...

    宣化上人讲述

    |心经|非台颂解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1/1547162661.html
  • 传喜法师答:念佛怎样更好的摄心?

    问: 念佛怎样更好的摄心? 传喜法师答: 大势至菩萨《念佛圆通章》里面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。什么东西都摄六根啊?转识成智才能都摄六根,不是在上面。没有了达智慧,还在里面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就是这。 怎么样都摄六根呢?用智才能都摄六根,所以不是上用功,是智上的功夫,智的修行。智本身就是无量光、无量寿的,所以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,因为不二的。智本身就是无量光、无量寿...

    传喜法师

    传喜法师|念佛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1/19252934405.html
  • 瑜伽唯识学心意之探究(一)

    末那是认识、分别外在和主观事物的直接工具,是以阿陀那所持之种子生起的,依种子与现行的“相熏相生”而无间地认识诸法,在《深密》中是指眼耳等。  关键词:  心 意 阿陀那 ...见解,有认为心是指阿赖耶识,意指末那是指前;这是属于唯识学者的一种传统解释。也有认为心指前,意指阿陀那,识指阿赖耶识,这是属于真谛一系的解说,与玄奘法师所传一系的唯识学在说法上大相迳庭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1144133.html
  • 什么是“名言”?

    ,那眼识所认知的事物则不是名言,因为眼识并无名字概念。但眼识所认知的颜色、形状,谁又敢说不是名言安立的呢?   那所谓的名言到底是指什么呢?个人认为就是眼等的认识功能。譬如对于红色,生起红色的...继续深入分析红色的本质,则属于究竟理智分析的范畴,这种哲学上的分析超出了名言的范围,在追踪万物本质方面,名言是毫无办法和苍白的,因此在《三摩地王经》中说,的这种名言认知都不是量,因为万物本质根本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90685676.html
  • 从动物看生死根本我执

    之。然佛为天人师,出於人间,主要对人说法。有情之所以有生命,以其有识,所谓寿暖识三,相持为生,相离则死。人类之显著者有,故佛典原来都说。唯识学者详细分沂,於之外,别立阿赖耶末那二。以...,无始以来,一味舆无明我执相应,从未间断。虽五趣输廻,而此执不动,亦以此我执不动,故舍一生命,取一生命,生死轮廻,无有巳时。之作用,则是取境受用,意识更有强大作业之用。观察动物之心理,其最低级者无...

    单培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20064083.html
  • 佛教与心理健康

    点必然就是——意识!  意识,是心理学中最普遍也最重要的一个概念,在佛法中同样也是极重要的名相概念。大乘佛法对“心”的类分,多依《百法明门论》,总分八大心王、五十一心所有法,其中心王又有前、第七、第八之分,而前识又有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之别。其中的意识,可以是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同时起用的心理活动(称五俱意识),也可单独起用(称独头意识)。而心理学的“意识”,是一个茏统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81950466.html